肥美的毛蚶、鲜甜的蛤蜊、美味的扇贝……有谁能拒绝夏天的海鲜呢!殊不知,这些美味里面可能暗藏“刺客”——甲型肝炎病毒(以下简称甲肝病毒)。
此病毒喜欢躲在海鲜里“搭便车”,重点攻击人们的肝脏,引发急性肝炎,让人连续几周出现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乏力等症状,还可能变成“小黄人”(皮肤、眼睛发黄)。想要安心享用夏日海鲜盛宴,这些知识必须得知道!
甲肝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、肝脏、胆汁、血液中,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,可在日常环境中存活,在贝类、水、土壤或海底沉淀物中存活时间更长,加热煮沸5分钟,紫外线照射1小时均可使其灭活。
粪—口途径传播是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。如果不小心吃(喝)到被污染的食物或水,它会悄悄潜入你的身体,通常在接触后2到6周突然发动攻击。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前1到2周就开始排毒,除了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,还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或物品等,直接或间接经口,不知不觉间传播给他人。
甲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,其中隐性感染者无任何临床症状,不易被发现,是甲肝重要的传染源。即使被感染也不用惊慌,甲肝是一种可以自愈的肝炎,早期甲肝患者通过卧床休息、清淡饮食,多可完全康复,一般不会像乙肝、丙肝那样变成“慢性”,且感染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。
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甲肝呢?
首先要提前接种甲肝疫苗。满18月龄的儿童可免费接种1剂次甲肝减毒活疫苗,也可接种自费的甲肝灭活疫苗或含甲肝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;无甲肝病史、无甲肝疫苗接种史的18岁以上成人均可接种,推荐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等高危职业人群,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。
其次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、饮食习惯,饭前便后洗手,餐具消毒,实行分餐,生食与熟食切菜板、刀具和贮藏容器严格分开,防止交叉污染,不饮生水,不生食或半生食贝类等海产品。
(济南时报·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苏珊 通讯员贺玉静)